吴 晔
“湖南省动力心脏”——媒体对娄底市的这一称谓,曾让娄底人引以为豪。因拥有煤、锑等丰富矿产资源,当地作家形象地将娄底称为光和热的故乡。当这座建市30多年的内陆城市,一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赶超先进地区时,生长于斯的娄底人也利用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争来了“全国书画之乡”“全国诗词之乡”等牌匾,一批山歌、傩戏、抬故事等代表娄底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予以保护。娄底不再只是一座挖矿、炼钢、发电的城市,“文化娄底”的定位,逐步融入其发展轨迹。
娄底市新化县是梅山文化发源地,风景优美、钟灵毓秀,旅游资源丰富。厚重的文化,为其自然山水增添了无穷魅力。以梅山文化为依托,新化的旅游资源日益走出深闺。现在,说起新化,紫鹊界、桃花源、大熊山、蚩尤故里等,人们已耳熟能详。新化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新化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紫鹊界梯田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新化山歌、梅山武术列入国家级非遗,龙湾湿地获评国家湿地公园,正龙村获评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向东街、东正街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新化县将挖掘、整理梅山文化作为新化旅游“塑魂健体”的基础工程,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景区建设的文化元素,着力在大熊山景区展示远古部落文化,在紫鹊界景区展示中古农耕文化,在上梅古城展示近古城邑文化,将5000多年来一脉相承的梅山文化进行了复原;积极发动民间力量,成立新化山歌、武术、傩戏等18个民间研究协会,整理出版了《新化民间故事》、《新化山歌》等新化文化旅游系列丛书8套;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梅山文化遗产日”,加大投入,做好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民俗文物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各类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民俗实物5000余件……
通过挖掘特色文化,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品牌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既为新化旅游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文化事业发展开拓了新路,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娄底市双峰县是曾国藩故里,孕育了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历史文化名人。在双峰县,崇尚耕读、勤奋好学蔚成风气,书画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放下锄头写字作画,当地人已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双峰县积极开展“书画之乡”创建活动,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单位成立工作机构。形成创建合力,将县里的老年书画家协会、县书协、县美协联合起来,创建书画分会。为确保创建活动科学、规范,先后对创建活动的目标、程序等规范、明确,设立300万元文化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书画人才,扶持书画创作,支持书画活动。目前,已支持举办各类书画展20余次,扶持书画经营企业8家,支持赴外地求学深造的书画人才30余人次。
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加强建设书画产业交易平台。目前,全县拥有40余家书画交易场所,投资3亿元的湄水湾书画一条街已建成第一期工程,吸引了不少书画装裱材料生产加工企业入驻。2014年双峰县书画产品交易额突破1亿元,并呈现攀升趋势。今年2月,双峰县通过了湖南省“书画之乡”领导小组实地考察和验收。只有430万人口的娄底,有中国书协会员55人,中国美协会员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