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湖湘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用精湛艺术展示古老湘西
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交流平台
把软实力变成“硬支撑”
长沙图书馆线上派发300万元购书券
大布江拼布绣的市场之路




 中国文化报 >  2015-12-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布江拼布绣的市场之路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许群飞  曾  翔

    湖南永兴县大布江乡地处罗霄山脉,生活在那里的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边角布料拼出漂亮的衣袜鞋帽等日常用品,既方便实用,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被称为大布江拼布绣。2013年大布江拼布绣被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何娟是土生土长的大布江乡人,她从小便跟随奶奶、姑姑、婶婶们学习拼布绣。后来,何娟赴深圳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制作的拼布绣被一个老板看到,爱不释手,何娟发现了家乡拼布绣的商机。2008年,何娟毅然从深圳辞职回到大布江,潜心学习研究拼布绣,虚心向当地民间艺人讨教,在掌握了拼布的传统技术之后,她不断努力摸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009年,何娟以传统的针法和色彩,掺入具有现代气息的元素,一针一线、一刀一剪,耗时1个多月精心制作了一幅大型版画拼布作品——《待嫁的新娘》,在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中获银奖。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何娟的拼布绣作品《时机已到》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随着何娟的拼布绣作品不断获奖,大布江拼布绣逐渐声名鹊起。

    近两年来,何娟在当地培养了许多徒弟,义务为聋哑儿童传授拼布技艺,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提供一条谋生之道。为了保护、发掘和传承大布江拼布绣这一非遗项目,永兴县和大布江乡两级均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对其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建档,并制定长期保护计划,由财政每年拨给专项保护经费。2011年,由何娟牵头,创建了大布江娟娟拼布艺术坊,作为大布江拼布绣的传承发展基地,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项非遗技艺。

    今年6月,何娟的作品《韶山杜鹃红》在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开园仪式上亮相,受到高度评价。随后,大布江拼布绣项目入选湖南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何娟作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于今年10月底赴澳大利亚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她带去的名为“梦在柳眉”情侣手机壳套装(创意取自昆曲《牡丹亭》故事),在悉尼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关注。

    何娟意识到,只有创新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她在平针法的基础上独创回转针法,绣出来的作品很有立体美感,布与布之间看不到搭口,针法巧妙多变,色彩无限发挥。如今的大布江拼布绣秉承传统的表现手法,并采用现代美术的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应用领域,同时,循环利用丢弃的废布料,降低运营成本。何娟还善于运用互联网模式,在网上建博客,在网站注册“爱莲拼布坊”。不仅如此,她还与淘宝合作,开启众筹,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推介拼布艺术。2014年,大布江拼布娟娟艺术坊共收到100多万元的订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