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是一种关照身体和心灵、顺应自然节律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是一种治病防病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倡导沟通天地和珍重生命的生活方式。根据各地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和经验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习俗而被传承下来。在重大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在举行一系列信仰仪式和欢庆活动的同时,也将一些关乎医疗卫生保健的习俗纳入其中,不仅表达了祈求平安健康的良好祝愿,更直接有效地起到了防疫祛病的效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形象地描绘了古时过年喜庆欢乐的气氛,也道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的过年风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它的来历和传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唐朝初年南方时有瘟疫发生,时值孙思邈在常州一带行医,不舍昼夜地抢救病人。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预防瘟疫的药酒方,于是精心配制药酒以预防瘟疫的发生,效果明显。为了普及防疫知识,孙思邈便把炮制方法张榜公布在常州屠苏庵山门的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于是人们便把这种药酒称作“屠苏酒”。后来的每年腊月,孙思邈都会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屠苏酒”的配方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经过历代相传,岁末饮“屠苏酒”便成为江南各地流行的过年习俗。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不折不扣的医药节、卫生节。在这一天,人们要洒扫庭院,悬艾叶、菖蒲,佩戴五彩线、香囊,洒雄黄酒、兰汤沐浴等。这些习俗其实都与中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历五月初五接近夏至,气温渐转湿热,在古代卫生免疫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这个时间段正是瘟疫流行的高发期,毒蛇、蚊虫等有害生物也开始繁衍孳生,百病易生。在先秦时代,民间有“五月有九毒日,五日是九毒之首”的说法。为了驱魔避害保平安,古人运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躲避,所以民俗物品就有了五彩丝、五色缕、五色缯、五毒符等,形成“躲午”的习俗。从医学角度,人们在这一天大搞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有助于预防瘟疫,洒雄黄酒、悬挂艾叶菖蒲等有利于驱走蛇虫。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是古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据说这样可以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些民俗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中医保健意味。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树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春天开绿白色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入药或酿酒都可以治病。中医在临床上常用茱萸治疗各种痛症,如治疗寒疝腹痛等。茱萸具有浓烈的香味,有驱蚊杀虫的作用,因此放在身上可防止蚊虫叮咬。重阳登高从中医学角度看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秋高气爽,出外爬山,有利于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