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是我们祖先在同病魔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文字、文学等结下了很深的文化渊源,这也正是传统中医药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表现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特风韵。
据说,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就与中医药有着一定的渊源。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患了疟疾病,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在查看药包时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类似篆文的文字,他惊喜非常,遂派人去将“龙骨”全买了回来。原来,这些龙骨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从地里挖出来的,一些商人收去当药材卖给了药铺。经过王懿荣的仔细比对,他断定这是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的一种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尽管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汉字和中医药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在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汉字9353个,其中涉及医药、卫生、保健的汉字就达1124个。比如“蛊”字的字形十分像虫在皿中,在《说文解字》中有“蛊,腹中虫也”之解。
此外,中医药的发展也促进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发展。很多中医用以说明疾病名称、现象、治疗等的词语,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成语、典故被人们广泛使用。比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肝胆相照”等。它们不仅保留着医药学意义,而且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用以说明一些社会现象。
历史上很多的文人墨客都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有中医药知识和内容。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神话传说到戏曲小说,甚至在帛画、壁画和唐卡上也能看到中医药文化的身影。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道,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常年服药也难以治愈。薛宝钗来看望黛玉,特地向她推荐了燕窝冰糖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中医认为,燕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有滋阴润肺、益气补中之功。由此可见,曹雪芹深懂医理和医药。据一些中医药专家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中药125味。除了《红楼梦》,其他文学名著如《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对中医药文化也都有大量的描写。
文学著作中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医药知识?其实,尽管宋代以前,儒士对医还表示出一种不屑的态度,但是到了宋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已成为儒士箴言。医出于儒、医儒相通的传统便开始形成了。
古代许多文学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都具备相当多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其实,除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蕴含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历史上的许多医学著作也富有文学色彩,如医学入门四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分别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诗歌体和赋体,大量运用歌赋体裁解说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