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浦江文化
  标题导航
滨州图书馆:让市民感受贴心服务
省文化厅领导调研山东美术馆
图片新闻
非遗接地气,方式很重要
让群众享有高质量有保障的文化权益
济南市授牌11家“明星画廊”
吕剧传承需在“深扎”上下功夫




 中国文化报 >  2016-11-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接地气,方式很重要

    肖延安

    近日某地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非遗博览会,其招展运行模式让人担忧。开幕当天,除了巡馆官员、参展商和媒体记者,多数民众均集中到了展厅一层,因为那里卖的都是土特产,而那些正宗的非遗产品却鲜有人问津。更有所谓专业逛会者告诉笔者,“这些土特产暂时先别买,等展会最后一天,价格会降下来。”旨在展示非遗保护成果的博览会几近成了农村大集,这应当引起我们反思。

    对于组织者而言,博览会成为赶大集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最起码人气旺了,媒体也乐于见到类似场面。可如果费心多日组织的非遗博览会,最后沦为民众抢购“假一赔十的非洲牛角”“独家秘制的臭豆腐”、遍地都是的银手链,那一定背离了展会举办的初衷。

    这几年,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从立法到政策再到支持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活动,力度不可谓不大。文首提及的非遗博览会,也是从筹备伊始便得到各方关注,称之为“通过展陈、演示、比赛、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进展、新成果”。按照组织者的既定思路,非遗博览会将增强非遗的“可看性、体验感和参与性”。可实际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相比于价格动辄成千上万的工艺品,人们对土特产的兴致更高。部分货真价实的非遗产品价格太高了。比如笔者在现场见到一件精美的草编制品,非遗传承人开口便说:“这个售价10万元,一般人欣赏不了。”

    我们说非遗博览会要办成赶大集,其实更多是强调其要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但接地气绝非没有底线,如果什么样的商品都能在非遗博览会上出现,势必会影响民众对非遗概念的认知。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我们的非遗衍生品,是否定价过高,以至于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不敢去接触。

    非遗本身产自民间,带有很强的民俗色彩,也具有天然的亲民基因。在收入水平日渐提高的当下,老百姓花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去买个刺绣钱包、草编收纳箱不成问题。但如果在非遗博览会上,一边是明显高于市价的非遗产品,一边又是价格低廉、没有非遗元素的土特产,非遗博览会难免就被认为成了噱头,影响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方式方法很重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