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黄庭坚与苏轼的笔墨心情
中西绘画比较
山水画者之修养
苏庚春的“善鉴”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画者之修养

    莫肇生

    但乎山水画者,需师古人与师造化。古者乃经典,造化则自然也。

    老子云:“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乃天地之大道,而山水画者则为道之行者,然必与之交融。

    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实两者皆行者修身之必备,行万里路已不再是单纯游走,而更在乎悟道,悟自然与文化之关系。与小院里练八卦掌的徐先生聊起内家拳的比较,其讲道:“形意拳是山,八卦掌是风,太极拳乃水也。”以此可观中国文化之共通处——自然为上,就如中医所讲之阴阳、虚实等症,无不从自然中悟得,所以山水画者不能独守闺阁,而应纵横山水之间,放怀风雨烟云,享自然之滋养,方得至理,方明大道。

    纵横山水是否得悟,关键在于观察与思考。陈绶祥先生曾讲:“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不同,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社会,生存空间较稳定,对事物之观察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会一个视点去观察及思考问题。而西方社会多以狩猎作为生存之方式,居无定处。狩猎之形式注定了他们对事物观察只有一个视点。故西方出现焦点透视,出现照相机。”农耕社会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观察之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在各领域之独特观察、体验及创造模式。

    对自然之观察,山水画者应与农夫、游者不一样,不应停留在外形,止于表象,更应与之交心,以心阅之,读其内蕴。刘勰道:“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山水画者更重要之目的是“言立”、是表述、是创造,而这由心而生之表述乃真性情也。

    “林簌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自然之启迪,是师造化过程,视为表心之道。当一个画者搭起心与自然之桥梁,自会得天地之灵气,创出佳作。

    自然,有其自身之形成及发展规律,任何违背其规律之做法都不受人之意志而改变。山峰、河流、树木乃至万物,都在这自然大格局中生与灭。

    面对千变万化之自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从而洐生出相应之文化元素与体系。至此人类与自然已到了无可分割之状态,自然也在不停地使人类认清了自我之生存空间。这就需要画者更深地了解自然,了解自然所生发之一切。

    师造化有游历、卧游、写生等各种形式,一个画者需根据自我之需取其中。我很反对有些所谓名家,开口就说中国画不用写生,殊不知自己起初也是如此走过来。作为一个山水画者之学习过程,我认为写生必不可少,当你成熟了,则可以游历等方式去体验自然。不管用什么方式去体验自然,关键是在于你是否以中国文化对自然之审视方式去观察、去思考。眼、心、手之间是否找到一个共同点。荆浩太行洪谷写万松、黄宾虹夜过三峡悟笔墨,都是他们艺术生涯中之共同点。而这点正是造就一个大家必不可少之契机。

    只要以心与自然相交,感受自然所赐,这就是滋养。再就是在行走中,对那些早已被自然滋养出来不同地域之民风、民俗深入解读,这些都是成就一个山水画家必不可少之修养。

    心至,大道也。

    (作者为画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