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滨
地处江苏省泰州姜堰市的溱潼镇,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千年古镇。溱潼俗称“存中”,原名秦潼,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古代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溱潼会船是这富庶水乡的一道独特风景,而其来历也因年代久远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个说法与抗金有关,据《东台县志》所载:南宋时,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村,大败金兵于缩头湖,义民也伤亡很多。溱潼百姓埋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祭扫。久而久之,便成撑会船的习俗。另一个传说的主角是朱元璋。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清明节要祭扫祖坟。但因为多年打仗,百姓流离失所,父母死于何处,坟墓又在什么地方,一时无处找寻。后来军师刘基想出了一个办法:过了清明,第二天派人四处查访,凡是有主的坟,坟前都会留下烧钱化纸的痕迹,剩下的无主孤坟中,就不难找到皇帝先人的坟墓了。朱元璋觉得刘基的话有道理,就乔装打扮,坐着船在江淮一带寻找祖坟。他嫌船行得慢,下令添船加篙子,一只船上十几个人,十几根篙子,快速行进。最后,朱元璋到底找到祖坟没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寻坟的诚心,感动了江淮一带的百姓,一方传一方,一直传到泰县里下河一带,老百姓就在清明节第二天,撑船去祭孤坟,从此便演变成后来撑会船的习俗。还有一种传说,与抗倭斗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神童关一带骚扰,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动员周围村庄的民众助战。于是各庄的青壮农民,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杀敌,每条船上数十人,各执一根竹篙,行船赶路时,大家一齐撑船,到达战地,又以篙子作武器,与倭寇搏斗。由于竹篙下面的篙钻是个铁头子,容易粘泥,行动不快,他们就拔掉篙钻,因此撑会船的篙子一律不带篙钻……
以上的传说,比见于文字记载的提前了几百年。民国时期写成的《港口竹枝词》中写道:“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港口每年三月十八日举行一次,快船改名会船。”就是说,会船至迟在清朝初期就产生了。
无论传说还是文字记载,都是为了给溱潼会船节找到一个历史源头,但对于溱潼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显然是会船节本身,因为其中不仅包含着朴素的民间信仰,还包含着民间对于幸福、欢乐、平安的渴求。
会船活动现主要分布在姜堰北部水乡的溱潼、兴泰、叶甸、马庄、淤溪、俞垛、罡杨、港口和桥头、沈高等乡镇,纵横数百平方公里。其中以溱潼的湖北口、湖西庄、湖南和洲城、读书址等村,会船最多。港口地区以桑家湾、上溪、董家潭、三角垛、港口等5个村镇为主,桥头乡以花堡、杨院、李堡3个村为主。各乡会船基本集中到溱潼,规模一年胜似一年。活动当天,上千条赛船云集十里湖面,数以万计的乡民自发会集两岸,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音乐声、鞭炮声、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桨船、花船、贡船云集一处,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其恢宏壮观的场面、紧张热烈的赛船、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间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农村风情之博览,这就是享誉天下的“溱潼会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