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把部分人推下工作岗位,但同时又将他们拉进电影院,金融海啸使电影等文化消费呈现逆势增长。”在近日举办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文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蓝皮书主编张晓明对当前的电影产业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文化蓝皮书》指出,2008年,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缓慢,而中国内地尽管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国内票房收入仍然达到43.33亿元,电影综合收入则达到84.3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去年,国产电影总量比2007年虽然仅仅增加了3部,是近7年来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但其可喜的收入表明中国电影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多种电影类型并存
据了解,2008年,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大片大行其道。在这些影片中,既有《赤壁》这样的继续将史诗故事进行“商业拼盘”改造的“四不像”作品,也有《梅兰芳》这样的回归主流情节剧但稍欠火候的经典叙事影片,还有《画皮》这样的市场定位明确、艺术品质一般的商业影片。此外,《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具有鲜明中国元素却基本由国外主创的“准国产片”并行其中。这些影片由于题材资源、明星资源、品牌资源等高度集中,且竞争者不足,往往能够产生高票房。
中等制作的商业类型片在2008年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冯小刚导演、华谊兄弟出品的《非诚勿扰》,以6000万元左右的投资创造了超过3.4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奥运期间的《十全九美》也以9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5300万元的票房。另外,一些中小制作的艺术商业片、小众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多样性。就连国产动画电影在2008年也有了收获,产量达到16部。
针对2008年中国电影的现状,业内人士分析说,2008年,中国电影特别是大制作的影片存在“叫座不叫好”与“叫好也叫座”并存的现象。只有将上座率与满意度结合起来,才能为电影的创意品牌增值,不断扩大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力。
国产片商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据了解,2008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长30.5%,达到43.41亿元,为近5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增长超过50%,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超过60%。去年,在进口片供应和推广力度依然不足的情况下,国产片开始填补全年各个档期的低谷,影院全年保持高走势;清明、端午、中秋3个小长假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年没有明显的淡季,即使在奥运期间,依然出现票房超过8000万元的国产影片,国产影片的商业品质明显提升。
除了竞争力提升外,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也有所扩大。2008年国产电影的版权销售和海外票房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比前一年的20.20亿元增加了25%,全年共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合拍片《功夫之王》在海外创造了1.28亿美元票房;《赤壁》在日本连续5周成为票房冠军,总票房收入达到40亿日元,成为有史以来在日本票房最高的亚洲外国电影;《梅兰芳》成功地预售了日本版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海外发行收入超过100万元。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大背景下,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却一路飘红,国产电影全面压倒进口电影的市场份额,全年电影“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现象显示了中国电影市场供需相长的良好趋势。
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
难以迅速“成人”
有专家预测,2009年的中国电影将会呈现以下特点:超级大片由于融资难度和投资风险的加大,可能减少或停滞;由各路闲钱、游资、动机暧昧的投资所支撑的电影产量居高不下的泡沫现象有可能减少;电影娱乐功能将进一步扩大,植入性广告等电影的“赚钱技巧”将越来越多;国产电影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总票房有望突破50亿元。
尹鸿说,对于2009年的电影产业来说,港片盛内地片衰、内地艺术片导演过多而商业片导演过少的现象将依然存在。内地电影票房可能仍要依靠张艺谋、冯小刚等少数知名导演来支撑。另外,2/3以上的国产片根本不能适应影院消费需要,中国电影国际输出的数量、质量和效果仍然有限,其国际市场的判断力、影响力、支配力依然缺乏。这些现象都将制约国产电影的发展。由此可见,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还将不断长大却难以迅速“成人”。
本报记者 赵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