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文化复兴须以本土资源为基础
两岸名家将在台湾“传艺·献丑”
晋剧名家谢涛首次收徒
河北定兴举办首届非遗文化旅游节
宁波明贝堂国医馆近日开诊
土家奇异婚俗——陪十姊妹
巴山有个“歌疯子”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上,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提出——
文化复兴须以本土资源为基础

    山西大部分地区目前仍保留着寒食节传统民俗,其中独特的寒食面塑文化很有代表性。本报记者 续鸿明 摄

    本报记者  续鸿明

    “介子推之于寒食,犹如屈原之于端午,两者可以相提并论,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水边;一个死于火,一个死于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家喻户晓;而过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知道的人还不多。”民俗学者李汉秋在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上呼吁,应大力宣传介子推的形象和精神,提升传统节日对广大年轻人的吸引力。

    4月1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明办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在介子推故里——山西介休绵山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香港慈氏文教基金董事长王联章等嘉宾,与来自海内外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畅论“慈孝文化与道德复兴”“清明(寒食)文化的当下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民间信仰”等话题。

    呼唤“慈孝文化”回归

    许嘉璐在发言中认为,“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的精髓,深深植根于百姓之中。道德的复兴首先要从“孝”做起,要加大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力度,从小培养,知行合一,并树立道德楷模。介休作为寒食节的起源地,要继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慈孝之都。

    学诚法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观念以慈孝文化为核心,古代有一句话叫“自古忠臣出孝门”,体现了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重要关系。伦理道德的复兴必须考虑到把当下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慈孝文化精神结合起来。

    叶小文说,近代以来我国经历巨大的社会变迁,孝文化观念日趋淡漠。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孝文化的真正含义是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它是不断发展的。

    王联章表示,现代社会孝文化面临困境,这个时候在介子推故里呼唤慈孝传承极有意义,将“亲情之小孝”转变为“社会之大孝”,让渐行渐远的慈孝文化回归社会。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张本楠教授通过接触西方教育人士,发现对于孝文化,中国人跟西方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当代中国人孝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吸收西方人人平等和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从儒学角度阐述了对孝的认识,他称孝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一种关系。孝是一种感恩的情怀,是一种敬畏的理智,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认为,孝不光是对父母,还有师恩不能忘。如果大家对师恩能报,那么就能报国家之恩、民族之恩,扩而大之就有人类之爱。

    山西作家董大中认为,养和孝组成了人生的链条,两代人之间分担了养和孝两种职责。就上辈说,先是养人,然后受养于人;就下辈说,先是孝人,然后受孝于人。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下,正确认识孝道、执行孝道,丰富完善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是现在提倡孝道的意义。

    李汉秋认为,介子推身上最突出的品质:一是功不言禄,一是志向清明。“我觉得这是介子推这个形象闪光的地方,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长期致力于节庆文化研究的他提出了“清明三重奏”的观点。他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也邻近清明,唐以降都融汇入清明节,正好形成“清明三重奏”。清明节包括三层文化内涵,即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其中,生命清明是清明节最重大的意义和内涵。“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得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那么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活在我们自己的节日里”

    介休作为我国寒食民俗文化的重要留存地,2008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当地民间历来就有祭扫、蹴鞠、放风筝、插柳等民俗活动,山西各界也一直致力于清明、寒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今各种传统习俗保留都较完备。

    自2008年以来,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已举办4届,广受瞩目,渐成品牌。介休市市长王怀民表示,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清明寒食文化节,旨在传承介子推忠烈爱国、孝老敬亲、功不言禄的美德,成为传承历史、倡导文明、荟萃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成为充满乐趣、情趣、雅趣,吸引更多民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

    “这几天,我真正感觉到是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活在我们自己的节日里。”首次参加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家摩罗颇有感慨。他认为,文化复兴必须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由于各种原因,西方文化大行其道,所以必须大力推广民族文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曲润海表示,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介子推一个人的命运发祥了一个节、一个县、一座山、一方民俗,寒食节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介休是寒食节的发祥地,弘扬寒食节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介子推的故事并不了解,这是我们宣传不够造成的。如何扩大介子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介休市宣传部部长李成海透露,未来介休将以拍摄电视剧、动漫等形式推广寒食清明文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