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产业与市场·动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产业与市场·影音
  标题导航
画画和当妈:她们的人生升级战
罗殷:
离开“隐匿城”
爱满“松松兔”
金慧乐:一直走在动漫路上的“袋鼠妈妈”
粥悦悦:
孩子带给我源源不断的故事
“肖恩羊”与“帕丁顿熊”
视听台
视听台




 中国文化报 >  2015-03-0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听台

    在离世10多天后,有关他的报道才开始出现,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对集体记忆的引爆力依然强大。他是法国著名儿童漫画家德鲁斯·泰勒(Talus Taylor),我们熟知的《巴巴爸爸》的“爸爸”,2015年2月19日去世,享年82岁。

    1968年某天,德鲁斯与妻子在卢森堡公园散步,听到一个孩子边跑边追着母亲喊“巴巴~巴巴哒~”,妻子向他解释小孩可能是在说“棉花糖”,不熟悉法语的美国人德鲁斯却从中得到灵感,随后在家附近的Zeyer(祖尔)咖啡馆,创作出一个粉红色、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的卡通形象“巴巴爸爸”。后来,巴巴爸爸遇到了巴巴妈妈,养育了7个“巴巴”孩子,一家人的名字念起来像绕口令一样。我们知道“巴巴”一家始于1988年,那一年,动画片《巴巴爸爸》引进中国。

    也许,柔软的形象才最易击中柔软的内心,在热捧正上映的美国“移动的棉花糖”大白的同时,不妨扫码回顾一下法国“棉花糖”灵感之作背后的故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