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湘林
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4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让示范区(项目)围绕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探索示范。示范什么?每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成熟的经验不可能完全照搬,能拿来示范的,主要还是思路、机制和创新、服务的意识。在这方面,上海市奉贤区的“群文四季歌”不失为好的典型。
“群文四季歌”是一个历史比较长的项目。从2001年开始,奉贤区为了丰富区内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举办了“春之声”宣传大篷车“三下乡”巡演、“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系列活动、“滨海秋韵”高雅艺术进奉贤和“冬日暖阳”文化大拜年活动,在时间跨度上贯穿全年,打造了一场从年头至年尾的文化盛宴。从实施情况来看,“群文四季歌”活动效果很显著,每年受众上百万人次,成为奉贤区的一张文化名片。2013年5月,“群文四季歌”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同年11月又被文化部授予群星奖优秀项目。
奉贤区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升项目内涵,实现导向引领,切实让“群文四季歌”变成人民群众的歌、唱响贤城的歌。
一是提升高度。奉贤区文广局认为,“群文四季歌”不是简单地唱唱跳跳,而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贤文化”。奉贤因“贤”而得名。奉贤区长期以来注重挖掘区内“贤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典型案例,持续举办“感动奉贤十大人物”评选,围绕身边典型创作文艺作品。沪剧小戏《家训在农家》、小品《镜子》、上海说唱《赞家风》等各种类型的群文作品,接地气,扬正气,有人气;根据“中国好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邬引军孝老爱亲事迹编排的沪剧《风雨同舟》,在上海市内及奉贤区内各镇巡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以奉贤籍石油专家李允子为原型创作的《塔之恋》还远赴河南演出。同时,“群文四季歌”还专门设置了“好家训好家风”专场演出。奉贤区文广局牵头成立了群贤文化俱乐部,旨在凝聚各种人才,切实推进以“贤文化”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挖掘深度。老品牌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注入新元素?奉贤区文广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建立了由知名专家学者牵头的专家委员会,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形成了《奉贤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创新思路研究》《奉贤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创建规划》《奉贤区“群文四季歌”文化资源配送服务规范》《奉贤区文化人才总体评估及文化企业联动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调研成果,明确了弘扬“贤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建立合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完善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六大创建工作目标和23项具体任务,使创建工作有了科学指导。
三是拓展广度。“群文四季歌”坚持关注基层,补齐短板,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据统计,两年来,奉贤区已举办各类演出活动3800余场,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文化展览活动70余次,吸引市民群众200余万人次;结合“奉贤菜花节”“庄行伏羊节”“梅花节”“黄桃节”等民间节庆活动,融入奉贤滚灯、庄行土布、青村刻纸、奉城木雕等非遗元素,为奉贤农业休闲旅游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顺应本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不同情况,奉贤区还改进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模式,在“三下乡”“冬日暖阳”等项目中,加大了文化下乡场次比例,将更多的演出场次送到农村、部队、外来人口集中区域,受到群众和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是增强力度。奉贤区建立了由区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单位共同参加,实现“小文化”到“大文化”的转变。同时,区内加大了资金多元投入,近三年来,区级文化事业投入逐年递增,且增幅均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幅度;还发挥文化基金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2016年“贤文化”基金收到社会资金400多万元。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也随之建立,“群文四季歌”实施效果由老百姓来评价,使项目供需对接更加精准,项目绩效大大提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让创建成果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形成政府重视文化工作、推动持续创建的长效机制,我想,这大概就是奉贤“群文四季歌”提供给社会的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也是它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