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创富基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创意经济
  标题导航
线下沉浸式娱乐或成文创看点
箱体装置“变”出舞台新体验
北京国际书展力推版权输出




 中国文化报 >  2018-08-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箱体装置“变”出舞台新体验

    箱体装置让观众欣赏“戏中戏”

    □□本报记者 唐弋

    8月14日,大型历史舞台剧《情蕴大慧寺》在北京民族剧院首演。该剧是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支持,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和世纪嘉程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献礼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项目。

    一个历史题材的舞台剧何以首演上座率达到90%?其视听创新能否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剧目开场,一位90岁高龄的老者带着一名学生缓缓出现在舞台上,以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着自己少年、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仿佛电影旁白一般,也仿佛老友叙旧。其身后大慧寺的外观定格在LED屏幕上。以数字化背景展示代替传统舞美设计,这也是《情蕴大慧寺》的亮点之一——舞台与后区LED屏幕影像结合,营造出街头巷尾、烽火沙场的氛围。

    据了解,该剧采用箱体装置的舞美造型方式,将环境塑造、表演空间、转场方式融于其中,根据场景的变换,箱体装置可以左右、前后移动,也可以180度旋转并拼接在一起。这种设计既可以省去大量繁杂布景的花销,也可以用于烘托剧情中出现的北京闹市、大学民主墙、战地医院等特定情境。

    该剧总导演、舞美总设计徐杨告诉记者,舞台视觉的景物部分是6个可移动的舞台箱体装置,似已存世几百年、历经沧桑的北京胡同墙面的缩影。“本剧力图通过景物造型、人物造型和原创音乐结合,创造出新颖的视听体验。原创音乐是我们的一大亮点。”徐杨说。

    首演现场几乎座无虚席,很多家庭是祖孙三代一同观剧。演出过程中还能听到观众随着剧中歌曲轻声哼唱。“老北京街道的场景让我感觉真实、亲切。”一名年近七旬的观众告诉记者。

    该剧在演出前4个月便开始了宣传工作,并分为3个阶段:演出前的预热宣传、演出中的大力造势、演出结束后通过文物保护话题及相关观众海选活动内容持续发酵。

    该剧编剧姜海燕告诉记者,在排练时,由于剧中演员逾百人,还有许多行军和战斗场面以及儿童团的大场面舞蹈,排练厅面积不够,因此,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协调了200多平方米的五塔寺居民活动中心作为排练场地。此外,服装、道具、化妆等工作庞大且繁杂,为了保证排练和演出时不出错,承办方剧梦艺术团全力协助各主创部门完成任务。

    据了解,此番首演之后,《情蕴大慧寺》将开启北京、江苏无锡和陕西西安三地的巡演,并将持续打造“情蕴”系列舞台剧。

    大慧寺俗称大佛寺,1957年被当时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慧寺的大悲殿将明代的三大艺术——建筑、彩塑和绘画熔为一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慧寺也不同程度地遭到损毁。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更是将18米高的铜佛拆毁用来制作弹药。

    此次《情蕴大慧寺》一方面选择了海淀区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故事核心,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呼吁人们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演出结束后,该剧依托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知乎论坛等媒体进行后续话题——“文物保护你做了吗”的传播。据记者了解,很多观众观演后,对大慧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时间去大慧寺参观,但大慧寺目前尚未对社会开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