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城市记忆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要让这些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别了,
上海:百年外白渡桥将“坐船”回归苏州河口
四川震后档案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
武昌的恽代英故居




 中国文化报 >  2009-02-2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让这些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归国华侨8年内收购300栋待拆老宅
  醉枫园
  杜家老宅里被拆除的构件
  肖店湖仓库

  江苏同里的肖店湖畔有片方圆1000亩的神秘苗圃,似景区,却又住了好多人,有菜地、鸡舍,好比农家工坊。奇怪的是,苗圃里满地都是堆放齐整的石头瓦片,还有一长溜的古井台沿路排开。苗圃的中心是4个编了号的大仓库,外观简陋,貌不惊人,但门锁打开的刹那,所有人都会惊愕于眼前的情景——仓库里堆放的竟然是早年被拆除的静安寺建筑构件!

  昔日大雄宝殿里的四根龙柱平静地躺在地上,包着金箔的莲花杵在角落里微微发光,一个偌大的寺院竟然被零拆了在这里休眠。更不可思议的是,“静安寺”的旁边居然躺着杜月笙的“老宅子”,卸除下来的100多道门一扇不少,黄金荣送的红木雕花大梁就在脚下。另一个仓库里存放着徐志摩在海宁的故居,让人咋舌的是,仓库里还藏着“故居”附近一整条古街上的大小68栋老房子。

  它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神秘苗圃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会如何处置这些老物件?这故事还得从多年前说起。

  不惜重金买下待拆老宅

  多年前,上海一项城市改造工程改到了宁海西路一栋三层小洋房的头上。这栋房子建于1930年,是旧上海青帮头领杜月笙的老宅。拆除前夕,“淘宝大军”纷至沓来。他们晓得,杜家客厅是黄金荣送的,客厅上的两根红木雕花大梁可是件大宝贝。就在大伙各自盘算出价时,走进来一个叫黄修志的加拿大华侨。他并非冲着大梁来,而是要把整栋房子全部买下。房东喜出望外,狮子大开口说了个价,黄修志居然一分不还。大伙纷纷猜测这个花甲老人到底是什么来头。莫非他就是杜家在温哥华的后代?或者他和黄金荣有些干系?更让他们不解的是,拆除当日,黄修志拒绝了工程队,而是自己带着一批工人来到现场,说是“生怕这老房子给不专业的工人拆坏了”。

  事实上,这个出手阔绰的黄修志与杜、黄两家全无干系,是加拿大的一个生意人。他买下这些老房子也不是为了倒卖,只是不忍心看着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掉。虽然出生于移民家庭,但黄修志自小酷爱书法和古建筑,1999年来上海旅游时迷上了上海及周边具有江南风味的老房子。第二年,他在苏州旅游时看到了一栋乾隆十六年造的老宅子,得知宅子的主人想推倒盖新房后,黄修志颇感心疼,最后决定把老宅买下。从此,他便开始了收藏老房子的“事业”。静安寺、杜公馆和徐志摩故居都是他收藏的大件。据称,其收购的老宅目前已超过300栋。

  精心修复,

  让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对黄修志而言,买下老房子只是个开始。他花重金从苏州请来了一批工匠,这些工匠个个都身怀“修旧”绝技。用黄修志的话讲,“他们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我的工匠们和老房子一样宝贵,他们五十几个人,个个都是艺术家。”

  这些年来,工匠们跟随着他,先是把老房子拆除并将各建筑构件详细编号,进行简单修复,再把一砖一瓦、一梁一栋运往同里肖店湖仓库,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修缮工作。黄修志告诉笔者,原样复原是最大的原则,所以涂墙时绝不用水泥,用的依然是石灰、纸筋和稻草。有些老房子因为常年失修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柱子被白蚁蛀空了一大截,得找同样的老木头来填补,有些情况严重的,还得用钢筋加固,这些都是手工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建筑构件都要重新进行防水防腐等技术处理。黄修志却乐此不疲,因为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已在他的脑海中构筑。

  那就是——给这些老房子重新找地安家,让它们再活几百年!

  最初,黄修志看中并在上海青浦朱家角西侧购置了一块田地,准备在那方古色古香的宝地上兴建“艺文古村”,原样重建他买来的所有老宅。后来,那块地按照城市扩展规划,要开发新楼盘造会所。于是,黄修志只得另觅宝地。最后,他与江南韵味十足的江苏同里一见如故,在肖店湖附近买了一块苗圃,打算建一个临时仓库。搬家的时候,开来了一部载重5 吨的大卡车,来来回回一共运了1600 次!特别是杜家那两根红木大梁,一根就两千斤的份量,得12个大汉一起抬才抬得动。

  对于工期,黄修志从不介意,反倒叮嘱工匠们千万要慢工出细活,因为他清楚“这件事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

  等第一批老房子终于获得重生后,黄修志在同里古镇购得一片50亩的土地,酝酿起江南园林古宅的计划来。仓库里的14栋房子在土地上按照原样拔地而起,肖店湖苗圃里的树木也被移植了过来。黄修志将这一新建的江南园林古宅取名为“醉枫园”。

  碑石已先行捐出

  百年后将无偿转让

  当问及这批老房子的传承,黄修志爽朗地笑了:“我的儿孙们都不熟悉中国文化,他们对这些老房子没有兴趣,也不懂得如何去维护它们。所以,我是不会留给后辈的。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等百年之后,我会把这些老房子全部还给社会。至于接手的人选,政府部门可以,民间组织也可以,只要是真心喜爱老房子并有能力保护它们,我都愿意无偿转让。”

  事实上,黄修志已然为“时宜堂”前的石碑找到了新主人。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政府正在大力规划本区的文化建设,区长专程前往同里醉枫园,接受了黄修志的一块记载了上海“时宜堂牛皮草货公所”的碑石。在捐献仪式上,黄修志说:“这是物归原主呀!”据悉,目前该碑石已被收入闵行区博物馆,有关专家正在对碑文作深入研究。

  事实上,关注老房子的也大有人在。很多国外研究机构和媒体找上门来,请黄同意他们到中国去参观。国内也有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感兴趣的个人要求来参观醉枫园和肖店湖仓库。一开始,找到这里的还有一批“淘宝大军”以及为黄修志觅房的中介人士。对黄修志来说,他想要保护的是未被认清价值的老房子。对于那些以经济为目的的“线人”,他们是清楚古董价值的行家,黄修志当然认为就没必要从他们那里经手。

  黄修志将收藏老房子视为人生的最后一份事业。据统计,其收购的老宅,连部分破损的一并算入的话,已接近300栋,其中完整的大约在150栋左右,于异地重建的已有14栋之多。除了静安寺、徐家老宅、杜家老宅外,这些老房子多数为不为人所知的民居,分布在上海、江浙、江西、安徽等地。目前,因为醉枫园和肖店湖仓库都已经接近饱和,黄修志正在寻觅新的地点安置这些拆除的老宅。按照他的预计,在有生之年,这300栋房子是不可能全部重建的,希望将来政府或其他具有保护能力的个人或机构,能使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活500年。

  赵 宁

  编者按:“有人会觉得这些老房子是一堆破烂,但在我看来它们就像是老祖母脸上的皱纹。你会觉得你祖母丑陋吗?”这是一位名叫黄修志的民间收藏者的名言。他不是一名普通的瓷器、书画作品收藏者,他有个特殊的癖好,只收藏——老房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